问各位一个问题,你是否可以在不查资料的情况下,一口气说出南宋所有皇帝的世系关系?
南宋的皇位传承很奇怪,一共九位皇帝中,三次是禅让,三次是过继,正儿八经父死子继的,只有一次。
这里边都是咋回事呢,今天这篇文章就带大家挨个捋一捋。
南宋第一位皇帝,大家都熟,赵构,完颜构,宋高宗,太宗六世孙,宋徽宗之子,宋钦宗之弟。
25岁丧子,虽然一口气活了八十岁,但最终也没再生出第二个儿子。
公元1132年,赵构从民间寻找到赵匡胤七世孙赵伯琮,送入宫中抚养。
有宋一朝,皇族身份的改变往往伴随着改名,改名的同时还会授予新的头衔,这一点后边会频繁出现,比如赵伯琮入宫以后,就改名赵瑗,挂贵州防御使一职,不久以后又封为建国公,升保庆军节度使。
赵瑗被送入宫的那一年,才五岁,虽然贵为太祖之后,但由于北宋太宗系对太祖系的刻意打压和疏远,太祖系到他爹这一代已经普遍没落。
他出生的时候,他爹赵子偁只是个嘉兴县丞,八品小吏。
展开剩余92%公元1160年,已经53岁的赵构终于接受自己无后的事实,正式宣布以赵瑗为皇子,加封建王,授宁国军节度使、开府仪同三司。
从亲王变成皇子,赵瑗又改名赵玮。
大宋江山终于后继有人,这阵仗好比古代皇帝生了儿子,史官记载“令下之日,中外大悦”。
其实赵玮能走到这一步,并不容易,期间除了高宗之母韦太后反对,赵玮还得扛过秦桧的诋毁,另一候选人赵璩的竞争,以及高宗时不时下达的诸如抄写《兰亭集序》700遍之类的任务考核。
所幸,在他老师史浩的辅佐下,赵玮有惊无险,终于从一个后补皇子熬成了后补皇帝。
被立为皇子,标志着赵玮成了大宋江山唯一的继承人,但这个地位未必稳固,下边这个事就差点让赵玮翻了车:
1161年,金国在完颜亮带领下,大举南侵。南宋朝野震动,35岁的皇储赵玮也是热血上头,立刻给高宗上述,要求北上抗金!
正在家养病的史浩听说以后,顿觉不妙,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,坐着车就跑到了建王府。
为啥呢,因为自古以来,太子领兵,都是帝王大忌!
即便是在国家危难之际,这事也必须谨慎,远的不说,几百年前,安史之乱爆发,唐玄宗带着一家老小逃往蜀地,殿后的李亨趁机发动“马嵬驿之变”,砍死杨国柱,吊死杨贵妃,此后还分兵北上,在灵武即位(史称唐肃宗)。
欧阳修等人修撰的《新唐书》对此评价称:肃宗虽不即尊位,亦可以破贼矣。
在老师史浩的建议下,赵玮赶紧又上书一封,表示之前举止适当,希望能够“请随驾扈从,以尽忠臣孝子之道”。
这边宋高宗正在大发雷霆,看到第二封信才稍稍宽慰,于是不仅批准赵玮跟着自己去建康督师,还带着他“辩识诸将”。
爷俩的关系差点因此闹掰。
一年之后的五月份,赵玮改名赵昚,正式被册封为皇太子,十一月,宋高宗禅位,赵昚即位,史称宋孝宗。
宋孝宗的生平事迹自然是不用追溯,大抵算是南宋第一明主,但这样一位明主,死前却极为凄凉。
晚年的宋孝宗已经对朝野失去兴趣,如果不是太上皇赵构还活着,他搞不好就提前退位了。1187年,当了25年太上皇的赵构终于去世,宋孝宗以为赵构守丧三年为由,提出传位给太子赵惇,后来在大臣们的建议下,又改为让太子提前参政。
此后的几年中,孝宗逐步将权力交给太子赵惇,甚至最后直接让太子临朝听政,凡朝政国事,均先与太子商量后才决定。
公元1189年二月二,宋孝宗正式禅位给自己的儿子赵惇,跑去给宋高宗守丧去了。
这是南宋史上的第二次禅让,这位赵惇,就是南宋第三位皇帝,宋光宗。
只是说来也蹊跷,亲儿子出身的赵惇对自己的老父亲的待遇,远不如养子出身的宋孝宗对自己的养父。
或许真的如传说中的那样,父子俩在下一任皇位继承人上出现了分歧,在皇后李凤娘的怂恿下,宋光宗一开始偶尔去朝拜父亲,继而数月才去一次,再后来干脆不去。
父子俩的关系越来越僵,宋孝宗郁郁不乐,忧愤成疾,终于是在1194年开始病倒,然后病情越来越严重,临死之前的最大愿望,就是希望再见自己的儿子一面。
结果,宋光宗坚持不去朝见老爹。
事情闹到这个地步,已经是朝野皆知,丞相留正看不下去,带着百官去求宋光宗,拽着龙袍希望他能满足太上皇这最后一个愿望,结果宋光宗和大臣拉扯不断,居然把龙袍给扯断了。
两天以后,宫内传出旨意,留正等人因冒犯龙岩,被停薪留职,听后处分。
以上,史称“过宫风波”。
这事传到重华宫,宋孝宗终于是彻底失望,最终于1194年六月初病逝,享年68。
对了,宋孝宗死后,亲儿子宋光宗甚至连葬礼都懒得主持,结果还是太皇太后吴氏(宋高宗皇后)出面主持,代行祭奠。
宋光宗之所以会如此排斥去见父亲,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:
第一,宋光宗长子早年夭折,活下来的只有次子嘉王赵扩,妥妥的唯一皇储。但是宋孝宗觉得这孙子太懦弱,不适宜继承皇位。
不仅如此,在宋孝宗的几个儿子里,宋光宗只能排第三,长子夭折以后,按理说应该由次子赵恺为太子,宋光宗之所以捡漏,就是因为他爹觉得,老二赵恺性格太过厚道,不适合为人君。
结果孝宗放着老二不用,将皇位传给了老三宋光宗。
而现在呢,宋孝宗又觉得嘉王赵扩性格软弱,希望改立另一位孙子赵抦为太子。
赵抦何许人也?正是前边差点当上太子的赵恺之子,宋光宗的侄子。
抛开事实不谈,这事,确实让宋光宗揪心。
一则是自己的儿子能否继位,往深层次了想,自己这个皇位是否稳固,也是个问题。
第二,嘉王赵扩之母,正是我们前边提到的那位皇后李凤娘。
李凤娘这人,本身就生性善妒忌,贵为悍妇,为人极度自私,她当个皇后,李家外戚上到祖宗,下到门客,都得被封官纳爵。当王妃的时候,就经常挑拨太子和身边人的关系,因此常被两宫训斥,现在自己成了皇后,岂不是如鱼得水?
在李凤娘的不断挑拨之下,加上两人在皇储人选上的分歧,宋光宗心理和精神压力越来越大,终于是开始走向不正常,对待大臣也是反复无常,此人多年不见爹,大概也是不愿直面现实的一种逃避心理。
再说了, 精神病这个东西,在赵宋皇室身上,并非光宗这一例的,有没有家族遗传史,还真的不好说。
言归正传,孝宗之死,反而激化了大臣们对皇帝的意见,仅仅在宋孝宗去世后的第二个月,一场突发政变就发生了。
1194年七月,赵汝愚、韩侂胄等人在太皇太后吴氏的支持下拥立嘉王赵扩登基,是为宋宁宗。
关于这场政变,宋史中的记载是这样的:
“太皇太后以皇帝疾未能执丧,命皇子嘉王即皇帝位于重华宫之素幄,尊皇帝为太上皇帝,皇后为寿仁太上皇后,移御泰安宫。”
宋光宗对于皇位的担心,终于成为现实,不过这种现实并非来自他爹,而是来自他的儿子。
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宋光宗不愿意接受事实,也拒绝接受儿子宋宁宗的朝见,反倒是他媳妇李凤娘,失势以后性情大变,对这位精神病丈夫照顾有加。
这是南宋史上第三次皇位禅让,尽管它并没有征得当时人的同意。
6年以后的1200年,九月,光宗去世,享年54.
宋宁宗有九个儿子,但全部夭折。
所以,皇储,还得靠收养。
候选皇子有三位:
第一个,赵询,原名赵与愿,赵匡胤十世孙,他跟宋孝宗不同的是,宋孝宗是赵匡胤第四子赵德芳后代,而赵询是赵匡胤次子赵德昭后代。
不过比较巧的是,他爹赵希怿,是孝宗年间的进士,早年做过赵汝愚的属吏,后来还跟过辛弃疾。
赵询早在1205年就被宋宁宗立为太子,此后甚至被允许参与朝政,原本是很稳妥的皇储,可惜好命不长,1120年提前病死。
第二个,赵竑,赵匡胤十世孙,和孝宗一样,属于赵德芳后代,赵询病死以后,他被立为皇太子,提前锁定皇储资格。
此人的履历较为复杂,他原本是偏远宗室之后,本来跟皇位无缘。
1206年,宋孝宗次子赵恺的次子沂王赵抦去世,在此之前,赵抦唯一的儿子也已经夭折,这意味着,赵恺这一系已经绝后。
为了延续赵恺这一脉香火,赵竑被过继给赵抦为子,改名赵均,袭爵沂王,不久又改名赵贵和。赵竑这个名字,是他被宋宁宗正式立为皇太子以后赐予的。
按说赵竑即位没啥大问题,但他得罪了丞相史弥远。
史弥远,是前文提到的宋孝宗老师史浩之子。这哥们虽然对金国以为求和,是“嘉定和议”幕后推动者,对内却是个下三滥的狠角色,南宋的另一位权臣韩侂胄正是死于史弥远之手。
偏偏,赵竑很不满史弥远的飞扬跋扈,扬言即位以后第一个要干掉的就是史弥远。
宋宁宗去世当晚,史弥远调兵威逼杨皇后,改立另一宗室赵昀为帝,将皇太子赵竑下放湖州,以不流血政变的形式,完成了新皇即位。
而第三位人选,就是后来即位的赵昀。
赵昀,原名赵与莒,是赵匡胤十世孙,次子赵德昭之后,他的童年要比其他几位宗室更加落魄,七岁时,他爹赵希瓐去世,母亲全氏只好带着他和弟弟赵与芮回绍兴的娘家寄居。
1120年,已经锁定皇太子资格的赵询病死,原本过继给沂王的赵竑被改立为皇储,这么一来,原来的沂王赵抦又面临着绝嗣的危险,于是受宋宁宗所托,史弥远在全国寻找宗室继承沂王香火。
史弥远将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其幕僚余天锡。
好巧不好,余天锡出差途经绍兴,突遇大雨,结果就躲进了全氏家,又在这里碰到了寄居的赵昀。
赵昀就这样被推荐给了史弥远,改名赵贵诚,成了新任沂王继承人。
1224年,宁宗驾崩,又被史弥远强硬加塞,给扶上了南宋皇位宝座,这就是南宋第五位皇帝宋理宗。
赵昀之所以能够从平民一步到位成为皇帝,完全是因为太子赵竑和权臣史弥远的斗争。
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儿戏。
宋理宗的即位,也标志着南宋皇位,从赵匡胤第四子赵德芳一系,转移到了次子赵德昭这一系。
宋理宗在位的前十年,因大权被史弥远掌握,基本就是个傀儡,所以也没啥作为,1233年,史弥远终于去世,沉默了十年的宋理宗雄心勃勃开始亲政。
亲政第一年,蒙古人就送了宋理宗一个大礼包——联宋灭金。
之后宋理宗又大刀阔斧,革除史弥远专权二十年留下的弊政,整顿吏治、财政,慎择宰相,推崇理学,一系列改革措施虽然治标不治本,加上外部蒙宋战争的爆发,并没有挽救南宋国势日益衰落的趋势,但宋理宗被视为南宋诸帝中,能力仅次于宋孝宗的第二位。
他的这些改革,也被史学成为“端平更化”。算是南宋后期黑暗政治中,唯一的一抹亮色吧。
1264年,宋理宗去世,享年60岁,在位时间41年,在大宋朝仅次于宋仁宗。
宋理宗有三个儿子, 全部夭折。这皇子,还得继续靠收养。
宋理宗原本就出身平民,家道没落,跟宋朝宗室也没多大关系,放眼放去,身边只有一个亲弟弟赵与芮。
赵与芮只有一个儿子赵孟启,所以,于情于理,也就只有他来继位了。
但是上帝为你预留了一扇窗,也可能一开始就给你关掉了别的窗户,赵孟启的命,并不太好。
因为,他是赵与芮跟一名小妾所生。
赵与芮的正房夫人,史书上没找到名字,但及其凶残善妒,一旦发现其他妾室怀孕就会逼其吃药打胎。
所幸赵孟启胎中坚强,他母亲虽然吃了药,却没能将他打下来。但恰恰是因为吃了打胎药,导致赵孟启天生智力低下,身体孱弱,四肢发软。
以至于此孩很晚才会走路,七岁才会正常说话。
1246年,6岁的赵孟启被送入宫中,改名赵禥。1264年,24岁的赵禥接过南宋的指挥棒,成为这个没落帝国的最后一位成年皇帝,史称宋度宗。
用一句话概括宋度宗的一生,差不多就是“智力低下,荒淫无道”。
或许正是因为过度荒淫,宋度宗一口气生了7个儿子,其中三个成活。
也正是因为酒色过度,1274年底,35岁的宋度宗提前下线。
只是随着亡国时刻的来临,他剩下的三个儿子也是命运多舛:
次子赵显1274年即位,史称宋恭帝,这也是南宋史上唯一的一位父死子继的皇位传承。
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,5岁的宋恭帝随谢太后出降,先是抵达元大都,后来去西藏研究佛法,1323年因文字狱被元英宗赐死。
长子赵昰,临安城破以后,在福州被陆秀夫、张世杰拥立为帝,史称宋端宗,此后随着元军的不断追击,小皇帝一路辗转逃亡,经历无数次惊吓和颠簸,1278年,9岁的宋端宗在碙洲(今江门新会)荒岛上病死。
三子赵昺,在宋端宗病死以后被拥立为帝,史称宋少帝。1279年3月的崖山之战中,陆秀夫背着8岁的赵昺投海自尽,南宋至此灭亡。
发布于:河南省